大連市科學技術協會、大連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編著
本書展示了在大連工作的37位院士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和取得非凡科研成就的奮斗歷程。這些院士的身上閃爍著光輝的科學精神和崇高的科學品格,凝聚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體現了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
張玉奎最初接觸的是“平板連續制備色譜”,研究方向以應用為主。1968年,他所在的課題組接受了國防科工委下達的“密閉艙大氣組分分析儀”的研制任務。這項研究涉及密閉環境內氣體轉化等一系列技術難題,質量要求非??量?。其中對儀器的考驗包括在沖擊、振動、搖擺、錘擊等非常條件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
由于“文革”的原因,盧院士被關進了“牛棚”。為了能夠繼續完成任務,張玉奎與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全力投入到工作中。這個攻關項目直到1974年才全部完成,相關研究成果197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這段時間的歷練,為張玉奎日后作為學科帶頭人開了個好頭。
“文革”后期,盧佩章院士恢復工作,他帶領張玉奎等人去青島海洋化工廠研制液相色譜微粒硅膠固定相。盧佩章、張玉奎和同事們排除萬難,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務,從下水道中找到丟棄的微粒硅膠,并開發出色譜填料,研制出國產高效液相色譜柱。
1978年,他承擔中科院“k-1吸附型高效液相色譜柱”的研制工作,發現影響細內徑液相色譜柱柱效的主要因素是柱外效應,而不是邊壁效應,沖破了國外“無限直徑效應理論”的束縛,研制出包括1-5毫米內徑的一系列高效液相色譜柱,并實現國產色譜柱量產。張玉奎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涉足液相色譜動力學和熱力學、色譜專家系統以及智能色譜儀的研究工作以來,基于對色譜流出曲線高階統計矩的研究,從理論上闡明了影響色譜峰展寬和峰形對稱性的動力學因素。采用指數修正高斯卷積模型擬合色譜流出曲線,解決了色譜專家系統中譜圖的存儲和重疊峰定量解析等難題。采用統計熱力學方法研究溶質在多種液相色譜分離模式下的保留行為,闡明了色譜過程中影響分離行為的分子結構因素,為色譜專家系統知識庫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應需求 闖出新路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用錢的地方太多,科研經費緊張。中國科學院進行科研體制改革,鼓勵科研單位把成果轉化成產業。為適應和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要,打破進口儀器壟斷的局面,大連化物所開始走上了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商品,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的道路。
1987年,張玉奎帶領團隊開發和生產高效液相色譜柱,解決從科研成果到商品化的最后路程。而這最后一步面臨著如何完成批量化生產、如何建立產品標準、如何保證產品質量一致性和穩定性、如何解決產品售前售后服務等問題。剛開始進行色譜柱開發時,七拼八湊投入4萬元,操作間小得連轉身都困難,但憑借堅實的科研基礎,開發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
1993年,成立了大連依利特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推出了P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譜儀,這是國內第一臺商品化液相色譜儀,標志著中國液相色譜儀國產商品化生產的開始。張玉奎回憶,依利特作為國內首家研發制造液相色譜儀的儀器公司,從各個元件的手焊到電子部件的設計等,用心血和汗水奠定了國產液相色譜儀的領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