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個創造美食的朝代,我們現在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油條、刺身等,都是發明或流行于宋朝;烹、燒、烤、炒、爆、熘、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復雜的烹飪技術,都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美國人尤金·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一書中這樣描述:“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于宋朝?!敝挥械搅怂纬?,才會誕生世界上最偉大的飲食文化。
譬如鐵鍋。宋代之前鐵質的鍋極少,一般都是銅的或陶的,鐵鍋在宋代的普及和流行,撬動了飲食文化的大發展。因此,在宋代出現了“烹調”一詞,即烹炒調制。加上發面技術、新發現的燃料煤炭的使用、香料的流通和普及使用、糧食的發展,促進了宋代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
1998年,美國的《生活雜志》評選“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100件大事”,排在第56位的是宋朝的飯館與小吃。
宋代形成了中國最早的菜系:南食、北食、川飯和素食。四大菜系在北宋東京形成之后,直到大宋南遷至臨安依然保留著這樣的格局。
今天我們使用的各種餐具,從宋朝開始就已經正式啟用,現代桌椅在宋代就已經定型。從宋朝開始,隨著食材的日益豐富,從一日兩餐變成了一日三餐。宋人從此將“不時不食,順時而食”的理念落實在每天的生活里。
翻開《清明上河圖》,仔細數數其中描繪的一百余棟樓宇房屋,你會發現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家,基本上就接近一半了。所以,到了宋朝無論什么階層的人,都能在飲食店里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
宋朝人是從古至今最會吃的人,對吃的要求不止飽,更讓吃食飽有詩意和韻味。這樣的大宋,誕生了自創“東坡肉”的“首席美食博主”蘇東坡,還有寫下三千余首飲食詩的“業余烹飪大師”陸游,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生有味是清歡”,這是舌尖上的大宋,告訴我們最樸素的道理。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是口腹之欲,是舌尖享受,更是生活態度。
處于人生低谷,卻能陶醉于做一道叫做紅燒肉的菜,這是蘇軾的生活態度;流連于山野雪地,只為尋找美味與烹飪的秘密,這是林洪的生活態度。
烹飪美食之于中國人,從來不是簡單的食材堆砌,更是在探索中去感知美食味道背后凝結的時人精神追求。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是屬于中國人,獨有的浪漫。文 西風東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