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子
小郭和我做同事時,她女兒剛上初中。在我退休慢慢變老的這些年,她是當姥姥的老郭了。老郭老伴去世后,高情商的女婿置換了大房子,接她同住。女兒不讓她為外孫子操勞費神,只管靜養,做自己喜歡的事。老郭和眾多賢妻良母一樣,喜歡做廚房里的事。于是打算接管灶事,讓女兒輕松,讓自個兒高興。
女兒家吃飯的狀況是,早餐多為成品加熱或外買;中午,上班的單位供工作餐,讀二年級的外孫,在學校有營養餐。如此,重點便是晚飯??墒桥畠喊焉聿目吹帽蕊堉匾?,晚間總是拿水果代主食。女婿有時在外應酬,即便在家也是看手機,眼睛比嘴忙活,可能是不虧的緣故。那就把外孫兒當重點中的重點吧,以“姥姥的味道”香他的嘴。在家里,爸媽是寶寶的“粉絲”,寶寶的話,就是爸媽的詩與歌。有寶寶為姥姥點贊,姥姥的味道必定吸引力大漲。
老郭以自己多年積累的過日子之道,改變女兒家無存貨現吃現買的情況。寧肯多走路也去大菜市或露天早市,喜歡那里充滿聲色味的市井氣、貨比三家做回頭客講價的快感。女兒遵從“順”即為孝,對老郭批量式的采購未表露異議,只順水推舟地叮囑,做喜歡的事也不能累著。老郭不累,是有點“不適應”——廚房裝修太精致,那些理石、不銹鋼、玻璃構成的臺、面、槽、架、管,都在用晃眼的光潔度提醒她:漂亮!老郭認為,一個易滴油濺水淋湯汁,易產生根葉皮核鱗刺的地角,干凈適用就行。她至今記得,當年在狹窄的廚房里,第一次拿高壓鍋煮飯的驚喜?,F在,不足為奇了,她那些上世紀的炊具,被女兒放在了儲物間,當老物件暫存。如今,所有的烹飪都可用電,廚房里眾多的插座、開關、按鈕,真得有個好記性。電器鉸餡兒,一分鐘就完成。省力了,但省了在案板上嘣嘣剁的過程,包餃子的氣氛就淡了。還有洗碗機,連刷碗筷都不用手,豈不成懶人了?餐具變成細瓷的,大小、形狀、花色配套,還是手工慢慢操作,才能感知它們的考究。單是為了省電,老郭也不會頻頻按鍵開機。
以前,低收入局限了食材的品類,于是化單一為多樣,比如大白菜,燉、炒、醋、熘、涼拌、辣白菜、漬酸菜……仿佛運動場上十項全能選手。若配點葷鮮,就獨領風騷了。而今,食材豐富到都不知買什么好了,把味蕾慣得難伺候了,講究也多了。以前最想吃的肉限量,少吃乃至不吃;曾經吃得夠夠的玉米面,被告知如何有營養;以前充饑補缺的野菜,已是人工種植、包裝出售、網上訂購。就連漁民不待見的刺鍋子(海膽)、海腚根(海腸),時下也搖身變珍品了。
為應對味蕾的見異思遷,廚房里名目繁多的調料品占據了半壁江山。老郭下了挺大功夫,才熟悉了瓶裝的生抽老抽蠔油米醋老醋料酒;給玩具樣的一排塑料里的顆粒、粉末、晶體等等貼上了名簽;好在各種袋裝的醬料本身就印有文字。老郭在明白了入味、提鮮、增色、去腥、縮水這些功能之后,以“活到老,學到老”的上進精神,向電視里的美食節目學習,向手機里的各種烹調法學習,下載了相關的軟件和數十種菜譜,弄懂了飲食和健康與疾病的關系,注意控制油鹽量和廚房里的油煙氣。
用新手法做過幾回,她發現,受歡迎的還是那些老食材做出的孩子們從小吃過的家常菜。和很多上了年紀的女性一樣,老郭心里頭對晚輩的愛,如一條不息的長河,用愛河的水煮飯、做菜、燒湯、沖茶,一家人圍坐餐桌房,咀嚼著家的味道,吮吸著愛的養分,是平常日子里的幸福。
不管廚房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發生怎樣的變化,基調和主旋律依然由母愛譜寫。